近几天俄罗斯在俄乌战场上取得了一些不错的进展,接连挫败乌军针对别尔哥罗德州以及扎波罗热-南顿涅茨克地区的攻势。在赫尔松爆出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被炸后,俄乌双方目前更像是陷入了舆论战。
在反攻接连受阻之后,乌军暂时停止了组织大规模反攻的计划,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俄军已经可以高枕无忧,至少从军事层面来看俄军从去年打到目前还没有交出及格的答卷。
(资料图片)
为什么这么说?
①俄罗斯常年处于世界军事强国前列,面对一个中等国家乌克兰竟然打成这个样子,显然俄罗斯自己也有极大的问题。
要知道,刚开始北约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并不大,乌克兰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但是是俄罗斯自己给了乌克兰喘息的机会,各种犹豫不决,而且没有第一时间掐断乌克兰和北约之间的联系,让西方政客顺利进入乌克兰,这是俄罗斯犯的重大错误。
②在乌克兰获得西方第一批远程武器,比如M270和M142多管火箭炮的时候,俄罗斯并没有拿出有效的警告方案,只是对乌克兰进行单方面的军事报复,而没有对波兰和英国以及美国进行军事警告。
比如,俄罗斯应该宣布可能对波兰边境地区轰炸, 只要装载北约武器就视其为战争行为,这样欧美自然就不敢再轻易援助武器,俄罗斯坐以待毙的结果就是北约得寸进尺的给乌克兰更多武器,直接增加了俄罗斯的作战成本。
③俄罗斯虽然以特别军事行动定义这场战争,但是并没有以战逼谈成功,在西方大力介入的背景下,俄罗斯应该早早放弃不轰炸能源设施的立场,反正最终还是炸了,刚开始炸的话,乌克兰可能早早就进行谈判了,所以俄罗斯在这次冲突中的表现是完全不及格的,我们详细解读一下。
先说直接决定战争胜负的指挥层面。
从开战至今,俄军战场总指挥已经换了至少四茬儿,但问题是俄军前线总指挥从一开始的亚历山大·德沃尔尼科夫到目前的俄军总参谋长瓦列里·格拉西莫夫,共公开报道来看都无法令各方满意。
▲绍伊古(左一)、普京和格拉西莫夫在2022年的一次军事演习中
担任俄军特别军事行动区域总指挥官的四人,除现任的瓦列里·格拉西莫夫外,都曾有过在叙利亚前线指挥的经验,不过由于战争性质及规模不同等原因,这三人的指挥决策或多或少都有失误。
从最早的安东诺夫机场争夺战,到后来的利西昌斯克围而不歼、再到后来的哈尔科夫大撤退、弃守红利曼、赫尔松撤退,都暴露了俄军在指挥决策层面的失误,如果当初下定决心梭哈基辅,那么这场战争可能不会拖到今天,俄军也不用因此付出数万伤亡的惨痛代价。
再比如,当初利西昌斯克之战能够斩尽杀绝,后面的哈尔科夫大撤退以及弃守红利曼可能也就不会发生了,而如果哈尔科夫还在俄军控制下,那么别尔哥罗德州的边境袭扰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只能说战争就是这样一环套一环,一步走错步步皆错,指挥官的一个细微失误可能需要成百上千士兵拿生命去买单。
▲哈尔科夫大撤退中被缴获的俄军T-90主战坦克
当然,指挥上的失误也不能全部归咎于个人,毕竟指挥决策也是在情报研判及己方装备实力等基础之上做出的,归根结底还是综合军事实力无法适应大规模现代化作战要求的问题。
再说装备层面。
俄乌战争打到现在,俄军在常规武器装备领域的压箱底装备基本上都掏出来,空天军的五代机苏-57、“匕首”高超音速导弹、陆军的T-14主战坦克、海军的“口径”巡航导弹甚至图-160战略轰炸机都出动了,但是就是拿不下来这场战争。
单就技战术层面来说,俄军的新锐装备完全可以碾压乌军的同类型装备,苏-57可以轻轻松松收拾乌军的苏-27和米格-29,就算现在西方把F-16和F/A-18给乌克兰端上来也难敌苏-57甚至苏-35S,陆军和海军的装备差距同样巨大。
目前为止俄军的主要问题是精确制导弹药数量没法管饱,也缺乏成规模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去精确打击,直接导致苏-34要冒着送人头的风险去低空轰炸,然后战损居高不下,实际上算笔经济账的话得不偿失。
▲俄乌战争期间被击落的苏-34战斗轰炸机残骸
装备层面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老生常谈的俄国防工业产能问题。去年打到现在,俄国防工业的战时保障能力仍未有肉眼可见的提升,特别是无人机和弹药产能,以至于普京和绍伊古不得不亲临生产一线催产能。
最后再来看规模层面。
按理来说俄罗斯在开始特别军事行动之前应该已经预料到了这场战争的规模级别,但从开战之后的状况百出的现实看,俄罗斯似乎对这场战争的规模研判有重大失误。
▲俄军精锐的空突力量在此次俄乌战争中未能发挥全力
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的目的在于完成对乌克兰的去军事化以及解放顿巴斯地区,从而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确保俄罗斯周边的安全态势。如果按照这个战略目标去执行,那么这次战争应该是全面战争级别的。
按这个级别来说,俄军投入作战的兵力规模不说一把梭哈,起码应该也得确保前线有足够的填线兵力,然而实际情况是俄军打着打着发现新四州前线填线兵力严重不足,然后拆东墙补西墙,基辅方向全撤到东部,最后不得不打着打着紧急征召30万动员兵,极度艰难的战区如阿特木斯克(巴赫穆特)还得瓦格纳士兵用命一栋楼一栋楼去争夺。
只能说俄罗斯有些低估了乌克兰的抵抗决心以及欧美的支援力度,误判了战争规模,将自己置于被动的境地。